翻页   夜间
快小说网 > 多彩的岁月 > 第354章 双重打击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小说网] https://www.kuai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没有前往报社就职的张聪,名正言顺地在新竣工的市委机关宿舍,分到了一套面积不大,但布局紧凑合理的小两室一厅住房。

    这套房子虽不算宽敞,却采光良好,客厅与卧室的布局恰到好处,窗外还能望见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植,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自此以后,他开启了一段宁静而又稳定的生活时光,每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闲暇时读书写作,生活平淡却充实。

    不过,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生的道路往往充满了各种难以预料的变数。就在张聪逐渐适应这种平静生活时,市里的局势悄然发生了变化。

    时间转眼来到1991年三月份,市里的纪委部门正式宣告成立。这一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市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

    备受器重的燕部长,因为工作需要,改任纪委书记;而空缺出来的宣传部长一职,则由慈利县那位年龄已然超过五十岁的副县长接任。这位新部长虽然资历深厚,但行事风格与前任截然不同,带来了新的工作氛围和人事变动。

    要知道,这座由大庸、慈利以及桑植这三个县共同组建成的新兴地级城市,三地的干部都有着属于自身的盘算与小心思。

    地域观念在这里表现得尤为明显,本位主义更是根深蒂固,相当严重。每个地方的干部都倾向于提拔自己熟悉的人,外来者往往难以融入。

    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使得任何人事变动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冲突。

    随着部门领导班子的更替变换,张聪之前那种轻松惬意的好光景也就此戛然而止。

    新领导上任后,在短时间内连续从慈利县调入了三名得力干将进入宣传部工作。如此一来,整个部门内部原有的人事关系瞬间被打破,变得愈发错综复杂且微妙难测。

    张聪作为“外来者”,在新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工作上的阻力也日益增加。

    在这样一种全新的工作环境之下,张聪无论是日常的一言一行还是具体的工作进展,都再也无法像过去那般随心所欲、毫无顾忌。与此同时,他所负责的各项工作任务推进起来也是困难重重,远不如往昔那般顺风顺水。

    他感到自己像是被无形的力量束缚住了手脚,无法施展才华。

    这时,湖南日报社邓将在此设立记者站的消息,如春风般拂过大庸市。

    而张聪因为蒋主任的许诺,自然而然地成为驻站记者与站长的不二之选。这个机会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转机。

    其实,这个宝贵的机遇早在1989年便已悄然降临。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九月,湖南日报记者部主任蒋显礼亲自率领团队奔赴大庸,深入采访当地旅游业的开发建设状况。

    此次采访意义非凡,乃是湖南日报献给伟大祖国三十华诞的一份厚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张聪作为本地新闻宣传的骨干,自然被委以重任,负责接待并陪同蒋主任一行人。

    整整五天的时光,张聪事无巨细,精心安排每一项行程;凭借着对本地情况的了如指掌,准确无误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报道线索;而当需要执起笔杆撰写稿件时,他更是文思泉涌,灵感源源不断。

    如此出色的表现,无一不让蒋主任为之侧目,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终于到了临别之时,蒋主任紧紧握住张聪的手,郑重许下承诺:“只要大庸记者站建成,我一定会优先考虑让你来担任驻站记者和站长!”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深埋在了张聪的心里,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对于自幼怀揣着记者梦和作家梦的张聪而言,能够前往湖南日报这样的知名媒体工作,无疑是求之不得的美事。

    因此,面对这从天而降的喜讯,张聪心中自然是欣然应允,并表达了谢意。但他也清楚,这种承诺并不一定能够立刻兑现,毕竟政治环境复杂多变。

    所以,事后张聪并未将这事过分地放在心头。毕竟,1989年,包老师也曾许诺调他到中国民族报工作,但后来却因为不便明说的原因黄了。

    因此,他对这种承诺始终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既抱有希望,又不完全依赖。

    当蒋主任兑现承诺,亲自带队考察张聪来到大庸的时候,张聪喜出望外了。他意识到,这次机会可能真的来了,自己或许能够摆脱眼前的困境,迎来职业生涯的转机。

    不过,张聪的内心还是隐隐有一丝担忧,希望新部长不要跟他过不去。

    毕竟,新部长上任后,对张聪的态度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排斥。张聪担心,这次机会可能会因为新部长的阻挠而化为泡影。

    湖南日报社选在这个时间点,考察张聪,并不是一个好的时机。

    如果提前三个月,燕部长在的话,一点阻力也不会有。恰恰现在换了部长,跟他一点交情都没有,也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张聪心里一点底气都没有。

    果然,当蒋主任拜见新部长,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坚决反对张聪去记者站,并推荐了慈利县的一位同志。

    这位同志虽然资历能力都不如张聪,但新部长显然更倾向于提拔自己熟悉的人。

    主管领导坚决反对,让湖南日报社的领导十分为难,最终采取了折中的第三方案,张聪调不成,新部长推荐的人也不接受,而是选择了张聪从泸溪县调到新闻科工作的好兄弟郭森为驻站记者。

    这个决定虽然避免了直接冲突,但也让张聪彻底失去了这次机会。

    部长因为在张聪那里丢了面子,心中一直憋着一股气,伺机想要好好地出一口恶气、报一箭之仇。终于,在

    1992

    年那个万物复苏的春天里,他瞅准了一个机会,打着要让张聪得到锻炼、更好成长的旗号,实则是心怀不轨地将张聪下派到了永定区西溪坪乡去工作。

    对于张聪来说,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击中了他的心窝。这毫无疑问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使得原本信心满满、踌躇满志的他瞬间如坠冰窖,只觉得自己未来的道路一片黑暗,前途变得无比渺茫。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张聪连续两次错失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宝贵机会。而如今,又遭此变故,一连串的挫折和不如意,让他的心情跌入了谷底。

    心灰意冷之余,他不由自主地把这一切的不幸都归咎于自己的妻子汪丽身上,认为正是她没有给自己带来好运,甚至还在某些关键时刻拖了后腿。

    于是,对汪丽的怨恨之情在他心中不断滋长,并且愈发深沉起来。喜欢多彩的岁月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